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心靈主觀現象是否有化約性?

題目 心靈主觀現象是否有化約性?


本人上課之作業  引用前請先閱讀文底參考資料
 摘要
本文分別介紹物理論者與唯物論者所認為的「心靈現象可被化約」的論說,和介紹傑克森和耐格所主張「心靈現象不可化約」的兩個論證。首先第1節我會說明什麼是化約性。第2節解釋什麼是心靈主觀現象。第3節說明物理論者與唯物論者認為的「心靈現象是可以被化約還原」的主張。第4節介紹「心靈主觀現象不可化約」主要兩個論證黑白屋論證與蝙蝠論證。

文章簡介
本文主要是探討心靈主觀現象到底有沒有化約性,並分別討論物理論者與唯物論者所主張「心靈現象可被化約」的論說,和傑克森和耐格所主張「心靈主觀現象不可化約」的兩個論證。
1.          什麼是化約性?
所謂化約(reduction)簡單的說就是用一個或是一群詞彙去解釋以及取代另一個或是一群詞彙。化約論者認為世界上的存在事物都可由某些原理所把握,而這些原理又可以被統合到一個更基礎的原理。這樣的預設用一個哲學術語來說就叫做「化約論」(reductionism)
2.          什麼是心靈主觀現象?
心靈現象(mental phenomenon)或意識狀態(conscious states)。感質(qualia)的問題引發了心靈的不可化約性問題。而從不同角度來說,感質就是使我們能在主觀上用以區別各種不同感覺的那個東西,舉例來說,當我們感覺痛時,有一種主觀感覺讓我們知道我們正在痛,這種痛的感覺就是痛的感質。不同的主觀感覺有著不同的感質,當我們發現某個東西是紅色的時候,有一種主觀感覺讓我們知道我們正在經歷紅色的感官知覺,這些東西都叫做感質,感質讓我們能夠區別痛和紅色以及其他感覺的不同。
3.          主張心靈主觀現象可以被化約的物理主義者與取消唯物論
物理論(physicalism)者主張,心靈最終還是能夠被客觀的物理知識所把握,所以,心之不可化約性並非真的不可化約,只是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怎麼化約。取消唯物論(eliminative materialism)則主張,我們之所以無法化約心靈現象是因為心靈根本就不存在,我們使用了幾千年的錯誤概念結構(conceptual framework)深深的融入在我們的語言與思想中,而這個錯誤的概念結構則讓我們誤以為這些無法被客觀科學所化約的心靈性質是存在的。因此,對取消唯物論者來說,解決心之不可化約性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心靈性質從存在事物的名單中劃掉,讓客觀科學從新建立起完全掌握本體世界的任務。
4.          主張心靈主觀現象不可化約的主要論證

A.         傑克森(Frank Jackson)的瑪莉黑白屋論證
傑克森提出一個想像實驗:瑪麗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生活在黑白屋裡面,而且從不外出。黑白屋裡面只能看見黑色、白色或灰色,沒有其他的顏色 (尤其沒有紅色)。瑪麗的教育是透過一台黑白電視所傳授。假設我們對物理世界已經有完全的掌握,然後透過這台電視把所有關於心靈現象(例如,紅色的感官經驗)的物理知識都傳授給她,那麼,假如物理論是對的,則瑪麗就應該對所有心靈現象有完全的了解。所以,她所具有的物理知識可以完全解釋當人看見紅色物體時的心靈狀態(感覺經驗)是什麼。當我們讓學成的瑪麗走出黑白屋,她第一眼看見紅色的東西時,她的反應會是什麼? 無論她的物理知識有多豐富,如果紅色的感官感覺在她的主觀世界產生了,那麼,紅色的色感對她來說必然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我們可以預期,瑪麗走出黑白屋後將會獲得一個全新的經驗,這個經驗使她知道,原來紅色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她所學的物理知識並沒有辦法讓她學會這樣的知識。即使瑪麗具備了所有關於心靈現象的物理知識,她還是不可能了解所有心靈性質。物理知識不能完全解釋心靈現象。物理論可能是錯的。
B.          耐格(Thomas Nagel)的蝙蝠論證
根據內格爾的論證,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無法讓我們知道身為一隻蝙蝠的感覺是什麼,也藉此推知,我們無法知道他人對於顏色、聲音、氣味、疼痛等等的感覺「是什麼感覺」。首先,根據物理主義,世界上所有事物似乎都能由科學來解釋,每個人個別的、主觀的感質,是否也能還原為客觀的物理信息?內格爾認為,「從還原中排除經驗的現象學特徵是不可能的」。[1] 譬如蝙蝠是由聲吶或回聲來感知世界,藉此得知物體的距離、大小、形狀等等。由於蝙蝠的感受方式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無法以自身的內在生活去推知蝙蝠的內在生活,所以我們無法得知身為一隻蝙蝠真正的感覺是什麼。就算以科學方法得知蝙蝠在接收到超音波時,腦中會出現特定的神經衝動,但人類不能知道腦中產生那種神經衝動「是什麼感覺」。只有從蝙蝠的主觀觀點出發,才會知道是蝙蝠是什麼感覺,牠的感覺無法用物理的術語去理解,因為物理術語必定是以許多觀點都能理解為基礎的。
結論
在這個論戰中沒有一派贏得上風,兩派都遇到了瓶頸。每一個理論都有各自合理和矛盾的地方,雙方最終還是沒有找到解答。我覺得我們要突破目前的思維,或許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研究和探討感質的問題,說不定就能找到最終答案。
參考資料
1.          冀劍制,〈感質與最終理論( Qualia and the Final Theory)〉,華梵大學哲學系  
2.          冀劍制,〈論耐格的意識理論〉,華梵大學哲學系
3.          冀劍制,〈取消唯物論的困局〉。《華梵人文學報》第十二期(民國九十八)25-54

4.          陳明宜,〈心的不可化約性問題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你的留言
1.請不要用"匿名"留言,可使用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
2.可點選下面的"以電子郵件訂閱"來訂閱留言,定閱後可取消。
3.語法說明:<b>粗體</b>, <i>斜體</i>, <a href="網址">連結名稱</a>。(把<>改成半形)
留言須受到站長審核後才會發布,請勿重複送出。

佛教三大士

華嚴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 -‎ ‎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寶志、法雲、雲光 -‎ ‎開元三大士:金剛智、善無畏、不空 -‎ ‎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佛圖澄、道安、慧遠 -‎ ‎宋‧覺岸集《釋氏稽古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 -‎ ‎民間施放焰口儀式,尊稱壇上...